blog-image

搜狐娱乐讯 (哈麦/文)4月23日,伊莎贝尔·于佩尔作为受邀嘉宾出席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分享她的创作,中国导演毕赣跟她对谈。

毕赣和于佩尔早就相识,毕赣说自己很早就看了于佩尔的《女人韵事》,当时被震撼住了,主要是角色带来很深刻内敛的表演。后来在巴黎见面,两人在一个很漂亮的花园的咖啡馆里聊诗歌,在中国也见了两次,每次交谈都很愉快。这次又有机会和于佩尔聊电影,很高兴。

毕赣说如果可以与伊莎贝拉·于佩尔合作,会将镜头聚焦于她的面孔,因为可以自然呈现出角色所有的微妙心理。“作为导演,就会把镜头直接面对她的面孔,因为所有微妙的、新颖的感觉都在这张面孔底下,完全可以展现出来,这就是最直接真实的感受。

于佩尔说自己是从毕赣的电影了解他的,他的电影有非常多诗意,让观众进入到梦境里,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电影语言。“首先是《路边野餐》,然后《地球最后的夜晚》,他是中国导演,我是法国演员,但我感到他的电影很有亲近感,让我感受到人生中的普世感,因为我们都在寻找身份认同。后来我们在巴黎见了面,我对他很好奇,他很年轻,我们当时都对非常有个人特点的电影语言的出现非常震撼,后来我们又在中国邂逅。”

于佩尔还谈了与韩国导演洪常秀的合作,称他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伟大的导演。“我们有一次合作九天就拍完了电影,《克莱尔的相机》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拍的,一共只用了六天,《旅行者的需要》也是极短时间完成的。虽然他拍得很快,但他投入的时间其实是无限大的,只不过是一种不同的时间投入方式。我在他的电影中能遇到很多意外的惊喜,他让我们可以不停提问,但不一定要找到答案,或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洪常秀是一个极其有个性、一个伟大的导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