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间,《听,谁在唱歌》第七期的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在上一期的节目当中,歌手艺人们来到阿勒泰地区,近距离感受哈萨克牧民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最新的这一期节目当中,于适等人更是补齐了《我的阿勒泰》当中未能拍摄牧民转场的遗憾,在《听,谁在唱歌》节目当中,嘉宾们一起,和牧民实现了“转场一日游”。
在李娟老师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当中,不仅写到了自家的小卖铺生活,更是书写了牧民们转场的场景,尤其是自家小卖店跟随牧民转场一起进发的过程。在这本散文集当中,还有当地人和外地人一起进山采集木耳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非常曲折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只是拍摄出了李娟散文集当中非常小的一些内容。
《听,谁在唱歌》第七期的节目当中,当地的嘉宾拿出了五米长的一张牧民转场地图,在这份地图上,为观众们标识了牧民们一年当中的多次转场路径。对于这个路径,可能平原区的朋友们缺乏直观的概念。这么说吧,李娟老师书写的这片大地上,牧民的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的距离,很类似北京南到邯郸北的距离。冬天的时候,牧民们转场到相对偏南的地方,夏天,则去北方。
《听,谁在唱歌》节目当中,歌手嘉宾们参与的则是夏牧场向秋牧场的一次转场。在节目当中,观众们清楚看到了牧民们如何拆卸帐篷,如何驱赶羊群和牛群,如何带上骆驼,骑上马匹,如何实现每天几十公里的行进路程。这些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当中尚未出现的内容,或者说电视剧的一次遗憾,在音乐节目当中补齐了。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歌手们在音乐创作的时候,并非是一味的歌咏转场的快乐,而是从转场的辛苦当中,看到了生活的百般滋味。李雪琴在歌词创作的过程当中,也表示了自己的类似看法,不能因为咱们参与转场看到快乐,就觉得转场的辛酸都被快乐取代。其实,这便是当地牧民们几千年游走的生活真实罢了。
这种真实,和我们在城市楼宇之间周而复始是相同的。也和我们祖辈们的平原农民们春种秋收是相同的。这些生活方式本身,都是携带着苦与乐的,是外人无法评说的。所以,当于适、李雪琴等创作者去观察牧民生活的时候,他们知道不能用简单的快乐或者愁苦来形容这份生活方式,而是应该用更高级的生活哲学来衡量。创作采风的意义,恰好正在此处,通过采风,创作者认识更为精准的生活方式,并且形成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客观看待能力。
在这一期的最后,李雪琴有一句玩笑话,说大家不能继续跟随牧民转场了,不然,等牧民们到了秋牧场,已经是冬天了。显然,李雪琴等人知道,大家的转场速度,是跟不上牧民们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劳动认知。李雪琴等艺人身上的朴素情怀,可见一斑。而这种生活的朴素性,其实也是创作的来源之一。
在李娟老师的另一部散文集《冬牧场》当中,则讲的是自己拿到了作协的创作项目,用类似报告文学的方式,去记录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生产方式,因此,她要跟随真正的牧民,去实现一次冬牧场的迁徙。如果说夏牧场的迁徙,还是诗与远方的话,那冬牧场的迁徙,就真的是冰天雪地当中睡地窝子了。
《冬牧场》当中,呈现了电视剧作品当中没有的阿勒泰牧民生活。尤其是李娟跟随牧民转场到了冬牧场之后,真的要睡在地窝子当中,也就是地下搭建的帐篷当中,并且要承受喝雪水的生活方式。这些雪水,甚至于都不是随便可以喝的,而是要等到天下雪之后,才能在背风的地方收集到。
可以说,《冬牧场》这本书为读者们提供了有别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另一种牧民生活方式。电视剧版本更像是恋爱抒情诗,而散文版本,则是真正的生存牧歌。在《听,谁在唱歌》当中,歌手嘉宾们对于阿勒泰牧民生活的认知,显然是来自于李娟老师那样的精神境界的。生活本身,多种多样,而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苦与乐。(文/马庆云)